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核心是科技創新,但從完整創新鏈的角度看,完成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取得科研成果,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只有將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才能實現科技創新的價值和使命,也才能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
從世界趨勢來看,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演進,各國之間的競爭愈來愈表現為科學技術的競爭,尤其是科技成果轉化數量、質量和轉化速度的競爭。美國的“硅谷模式”享譽世界,其將各類高校、實驗室與工業界耦合銜接,建立伙伴關系、完善政策制度、加強政府協調,將研究出的具有工業應用前景的科技成果迅速推向社會,使之盡快轉化為生產力及競爭力。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在關鍵技術研發、成果產業化方面形成了很有特色的發展模式,日本的“筑波科學城模式”和芬蘭的“奧盧科技園模式”亦是如此,無不彰顯出科技成果轉化在科技競爭中的關鍵作用。
從我國發展來看,面對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新需求,面對供給側改革、消費結構升級帶來的新變化,只有加快推動實驗室科技成果轉化,才能實現“科技創新帶動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支撐科技創新”的良性閉合鏈路。
這要求我們把成果轉化的關注點往創新鏈前端轉移,縮短科研成果從“書架”到“貨架”的時空距離。同時把成果轉化的關注點往創新鏈前端轉移,一些技術研發成果雖還處于原型、樣品、樣機階段,但只要轉化資金到位,配置專業人才,選擇好應用場景,做好產業賦能,就可以把這些實驗室成果變成高技術的產品或服務,形成實實在在的產業。
基礎研究的源頭創新越來越重要。創新要素越來越向創新頭部匯聚,后發系統化技術創新面臨較多困難。要想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贏得主動和先機,必須做強基礎研究的源頭創新,為后續的技術創新、產業應用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點。產業領軍企業也要在自己的新型研發機構中,支持本領域的前沿研究或跟蹤計劃,支持該領域的國際、國內學術交流等基礎性工作,把技術研發往前端延伸。
獨特的應用場景,為專用技術提供了發揮的空間,也塑造了技術的獨特性。應加快推進產研、產教深度融合,引導專業研發機構、高校創新團隊,面向典型的應用場景,共同突破行業關鍵技術的轉化,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鏈各環節的分工越來越明晰。創新鏈中的政、產、學、研、金、服、用等角色定位不同,資源投入和收益需求各有側重。高校定位主要在科學探索、原創性創新方面,專業科研院所定位主要在共性技術研發方面,專業孵化機構定位主要在成果轉化等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定位主要在技術推廣應用方面,政府定位主要在創新發展各個環節營造良好環境方面等。
如何做好政、產、學、研、金、服、用各類主體協同創新,就要要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發展高效強大的共性技術供給體系,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
一方面,要充分抓住產教融合的機遇,主動面向企業,研究市場,整合社會資源和企業資源,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技術輸出、人才缺乏、資金短缺、成果延伸服務等一系列問題,實現科技研發、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無縫對接。另一方面,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培養既懂得科技創新規律、了解科技人才成長特點、又懂產業技術需求的復合型人才,深入挖掘科技成果資源,主動對接產業需求,促進科技成果向產業的轉移轉化。同時,積極探索科教產融合人才培養新模式,推進新工科人才培養與產業充分結合。(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