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經濟年代,我國的企業標準化人員基本上都是從工程技術人員中轉行過來的。一般是原有標準化人員作“師父”進行“傳幫帶”,再經各種標準學習班一定的研討、培訓,才能逐漸成長為一個合格的標準化人員。
這種傳統的師徒傳承的培養機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但培養人員少,想培養一位出色的標準化工作者也不太容易。
改革開放后,人們把注意力轉向了學校教育。于是,一些高校開始開設標準化課程,進而一些院校開始設立標準化專業。高等教育已經開始關注到標準化的社會需要,應該說在我國標準化史上是一件值得關注的好事、大事。
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當前高校畢業的標準化專業學生,如果到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參加一般標準化工作,也許還能比較容易適應,可能比較快的進入角色。但是,這些人如果競聘企業標準化職位則難以適應,尤其是技術性較強的企業。
可以說他們是標準化的一般“通才”或“常才”,還夠不上專業企業的標準化專才。因為各類企業的專業實在是林林總總,千千萬萬。正像各級老總、企業家一樣,很少見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就能立馬勝任的。
標準化人才也一樣,他們需要經受一定的實踐鍛煉,需要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這恰恰就是標準化人才培養的特殊性。就某種意義而言,他們應明顯不同于一直走出校門的一般學生群體。
企業標準化人才首先需要懂專業,因此他們是有一定專業技能的技術人員;其次是他們要能搞標準化,他們應該受到比相應專業人員更多的現代化管理培訓,就是說他們具有Administration能力。
經受兩次教育這就是企業標準化人才培養的特點。在企業, 你不懂產品,不了解設計、工藝、檢測,標準化就無從下手;雖然你熟悉產品,但是不知道標準化的基本規則和方法,你就不明白標準化應該抓些什么。
這就是為什么過去標準化人員大多從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技術人員中選拔的道理。如果直接從學生中培養,那也就只能從已經掌握某種專業技能的畢業生中選取,這就相當于他們要接受兩級教育。要么從現有技術人員中招生進行再教育;要么對有志于標準化工作的專業學生進行雙學歷教育。
這是教育模式問題。過去對標準化人員的“再教育”一般不是由學校完成的。或是企業自己培養,或是由相應標準化主管部門進行集訓。但是他們往往既沒有相應學歷,又沒有一個統一的等級標準或資歷,最多像一般工種一樣國家技術監督部門曾經發放一張“上崗證”。顯然,標準化人員的素質和能力參差不齊,系統的標準化培訓無法得到保證。
這就自然形成了標準化隊伍的不同梯級檔次。好就好在他們對自己的企業熟悉,所以一般適應自己企業的要求還不至于存在太大問題。
現在通過學校教育培養企業標準化人才,首先要解決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培養對象或生源問題。離開了專業就談不上企業標準化,首先專業方向要比較明確。按傳統觀念招生,直接從學校培養的標準化專業學生,往往很難與不同企業的專業對口,適應企業的需要。
而如果單單對企業選送的具有一定專業水平的工程技術人員進行標準化培訓,也許相對就比較容易。可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有多少企業愿意拿錢去脫產培養學生呢?現在需要的是召之即來,來之就用的現成人才,這就提出了一個如何實現標準化人才培養的社會化人才教育機制。
其次就是培養目標問題。雖然標準化需要各種不同層次的人才,但就目前情況而言,企業最緊迫需要的不是初級人才,也不是一般中級人才,尤其需要的恰恰是高級人才,是能夠開創我國企業標準化新局面的骨干力量和帶頭人。執行層或者操作層面的標準化人員,相信企業一般并不太難解決。當前企業難以解決的是高層次標準化管理、策劃人才。
他們不僅應該是專業上的技術高手,而且應該是善于管理的標準化專家,他們應該具有企業家的眼光和企業老總的領導能力。這種人才到底能不能直接從在校生中培養,還是從現在技術專家中培訓轉業?
正是我國企業標準化人才培養需要很好探討的課題。我國設有標準化專業的院校,需要廣開思路,認真研究企業和國家技術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學習先進國家的成功經驗,要面向社會而不僅僅局限于在校學生,積極探討與行業、企業集團、科研院所、學會協會聯合辦學、多形式多層次辦學的新模式、新辦法,闖出我國標準化人才、技術管理人才培養的一條新路子。
中國已步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企業能不能上水平、上檔次固然有許多條件和制約因素,然而就技術因素而言,一個企業的標準化工作及其水平高低起著至關重要作用。你連什么是標準都不清楚,還有什么水平可言?國際標準水平有多高你都不知道,你又怎么能進入國際市場與人家較量?我們的一些企業與國外企業到底差在哪里?我們并不一定是什么都比別人差。同樣的設備、同樣的材料,你做出來的東西和人家做出來的東西就是不一樣,到底是什么原因?
近些年來,工商管理碩士在我國企業界已經成為人們刮目相看的一個人才亮點。就某種意義而言,企業對標準化管理碩需求的緊迫性并不亞于MBA。實際上, 國外標準化人才很多是通過MOT教育來培養的, 只不過MOT教育要比MBA教育增加許多技術要素。在我國高校開展M SEA 或MOT教育的時機和條件已經成熟。培養一大批M SEA人才, 開創出我國培養標準化高級人才的新路子,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相信,在現有已經開設標準化專業的高等院校,只要調整招生方向和培養目標,實行與行業、企業集團、科研院所、學會協會相結合,就一定會走出我國自己獨特的培養標準化高級人才的新模式。
我們不僅需要一大批活躍于各行各業的標準化專家,我們更需要一批活躍于國際標準化舞臺的、具有一定影響的國際標準化專家。這一光榮任務責無旁貸地落在了我國具有一定條件的高校身上。我們熱切期盼著有所作為的高等院校,為培養這樣一支過硬的標準化隊伍做出無愧時代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