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標準內容回歸知識本質,形成標準知識的本體
利用語義建模、人工智能、可視化等技術實 現標準內容知識的提取、分類與表達,將海量的標準文本轉化成可自由使用的動態知識網絡,通過構建標準知識本體來實現人機、機機對標準知識的使用與相互理解。
為了與 機器進行交互,標準在編制時的內容編排、表達、引用、格式甚至語義邏輯都需要在考慮數字化前 提下進行更新,自然語言將不再是標準知識的唯一載體,可能出現用機器語言表達的“標準”。
事實上開源社區 GitHub 中已出現相關的數字 標準開源項目,國際供應鏈管理協會(ASCM) 也在 2020 年推出了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SCOR) 的框架版本(稱為 SCOR 數字標準),這將對現有的標準化概念體系、原理及方法形成沖擊。
當前對“數字標準”的主要理解是,基于數字環 境開發的機器可讀、可解釋的標準形式,由一組功能相關的數據和指令集合組成;這也意味著未來在某些領域和場景下(如物理信息系統、數字 孿生等),可能出現文本標準與數字標準共存的 情況。
二、標準更開放、更共享、更智能,形成標準化的“開源”模式
標準的開源模式會影響標準的全生命周期。 一方面,數字技術使各利益相關方協同研制標準并進行信息的實時交互共享成為可能,標準研制方式由原先的逐項、逐步研制向整體、并行研制轉變,在縮短研制周期的同時改變了標準化的整個工作模式,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進一步推動了這種趨勢。
另一方面,標準的獲取與使用也會更智能、更直接, 無需下載閱讀大量的文本即可實現快速的知識檢索、智能推送,甚至通過機器直接編譯成工作指令或規則,直接對業務過程(如認證認可)產生影響。 此外,標準的單次付費購買使用模式也會發生變化。
三、數字化為標準化領域帶來新的治理挑戰
隨著標準數字化的發展,標準的普及與使用將 更加廣泛,開源社區與標準化組織的影響力將進一步增強。現階段的標準數字化需求僅集中在信息與 通信技術、金融科技以及數據行業,但已有組織機 構開始在社會治理領域構建數字標準框架,面向社 會公開采集信息。
采集過程中的信息獲取、處理和使用,有可能引起諸如知識產權、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等系列治理與倫理問題,相關問題的處置 將成為標準數字化研究的新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