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性保護壁壘程梧了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利于發揮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
全國統一大市場聚焦形成更高水平、更高質量、更高標準的市場,有利于實現國際國內雙循環,是復雜國際國內環境下經濟提質增效的必然舉措。
本文旨在研究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背景與現實意義,通過標準化研究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
關鍵詞:全國統一大市場,標準化,國內國際雙循環
一、背景
我國市場經濟的形成有其特殊性,根據市場規律特點與我國經濟發展實際情況逐步轉變而來。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逐漸意識到廣大群眾對于國家努力實現經濟發展的期望,了解了人民對于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
為扭轉經濟不振的局面,國家提出將發展重心向經濟轉移,大力發展市場經濟的觀點,同時出臺相應政策鼓勵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一時間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個體經濟的活力也釋放了出來。
為鼓勵地方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對地方政府衡量依據就是看當地經濟發展速度,生產總值是否持續增長。保護性政策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發展隱患,部分地區出現地方保護主義現象,通過采取在招標文件設置障礙、單方面對本地企業發放補貼等不當措施保護本地企業、打壓外地企業,違背了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律。
地方保護主義的實質是地方政府以經濟封鎖和市場爭奪的形式謀求地方經濟利益最大化"。過分聚焦本地經濟利益對域外企業形成天然歧視,政府采購對本地品牌的優先選擇干涉了自由競爭的市場準則。地方保護隱形化,限制全國整體發展,造成了市場分割"。對行政權力的不當使用,人為設置市場障礙,不但沒有保護好當地經濟,反而使本土企業創新能力弱,競爭力差,造成資源浪費,更有甚者依靠補貼生存,成為僵尸企業。
二、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義及發展
2.1 建成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義
要建成經濟發展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當今國內外經濟形勢波詭云譎,為更好應對環境變化,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優化產業結構,我國創造性地提出建設國內經濟大循環,與國際貿易循環同步發展,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在經濟學中,我們通常以“三駕馬車”來形容帶動經濟發展的三股重要力量,分別是投資、消費和出口,這一比喻后來在經濟以外各領域形成共識,被廣泛引用。
以往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中,受限于我國當時經濟基礎薄弱、人民消費水平不高的實際情況,出口遠超內需與消費,與此同時初級產品在出口量中占比過大,致使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經濟發展影響巨大。
政策的引導性對于企業發展極為重要,在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政策鼓勵下,各類企業迅速發展, 對本地企業實施財政補貼、政府采購、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企業在政策傾斜下也蓬勃發展,使本地財政收入不斷提高,在勞動力就業、社會穩定等方面做出貢獻,保護性政策形成初期,對于當時的經濟現狀是有利的,在短期內提升地方收益,帶動了經濟發展。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形成雙循環經濟發展新格局可以有效平衡出口與內需、投資,能夠持續創新經濟發展新動力。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構建重在推動要素在全國范圍內高效暢通,破除區域行政枷鎖,減少低水平不良競爭,激發企業發展積極性。通過創新要素的合理配置,加快創新成果轉化,形成大而強的企業群體,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
2.2 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提出與發展
我國市場發展經過波折起伏,隨著對客觀經濟規律認識的深化,市場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國家市場是客觀概念,一直存在,全國統一大市場這一觀點的提出,也經過長期發展,期間不斷協調意見,統一認識,破除地方阻力,從全局角度、從更高層面認識統一市場的積極作用。
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概念,是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到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再到《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 (以下簡稱《意見》)的發布,市場化、法治化觀念 深入人心,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全國統一大市場理念的發展設計面多,領域廣泛,其中重要的一點是離不開對政府與市場關系認識的深化。發揮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明確范圍、界定內容,充分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轉變政府職能,努力創造令企業滿意的市場環境氛圍,服務企業、服務市場,激發市場主體內在活力,在市場競爭中,整體改進公共服務水平,減少政府干預,消除行政壁壘。市場的統一是改革供給側供給,優化供給結構的必要途徑,也是政府與市場的共存共生,政府統一市場監管規則與市場有效運行的統一。
2.3 消除地方保護優化營商環境
地方保護主義在各方面產生不良影響。與地方經濟發展伴隨而來的地方性保護政策、補貼與市場規律的自由、平等原則相違背,限制了市場競爭力強的企業合理發展、破壞了當地營商環境,不利于提升地方美譽度,變相影響了消費者選擇更好產品的權利,制約了我國經濟在更高水平的進一步發展。
地方保護主義還是假冒偽劣產品存在的溫床。從地方管理的角度,個別官員對本地造假產品諱莫如深,甚至加以粉飾,以免曝光。從地方收入、就業的角度,部分地區保護造假的小型企業、作坊,以獲取地方稅收,給當地提供部分就業崗位。在保護假冒偽劣產品的同時,也出現權力尋租、貪污腐敗等不良現象,損害了當地政府的公信力,給行業發展造成不利影響。舊的政績觀退出舞臺,合理消除地方性保護,讓市場主體在同一水平線上用同一套規則競爭。
過去地方政府政績看GDP,地方財政收入與勞動力就業都離不開企業。近年來,我國對地方政府考核中,對GDP的重視程度逐漸降低,更重視經濟能效的長期性與生態效益。這也是引導地方政府轉變思維,以公平競爭為導向,從官員思想和行政作為兩個角度廢除有礙發展的藩籬,更好地發揮政府的服務、引導作用。
2.4 制度建設構建發展新格局
完善統一市場準入等制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通過市場規律引導公平競爭,促使資源與要素充分流動,形成統一的市場。屆時產權制度清晰,社會信用制度健全,企業不再因仲裁地不同產生經濟損失。市場監管程序完善、市場監管能力提升,市場決定性作用進一步凸顯。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市場領域更加廣泛,對市場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市場范圍內企業主體眾多、同行業競爭對規則性要求更迫切,所以也是更高質量、更高標準的統一。
從全國層面通盤布局,打破地方保護與區域壁壘,從而發揮超大市場規模的潛力。以市場經濟為落腳點,在市場范圍內,資源流動更多依據市場規律的客觀作用實現,行政條文、地方性補貼等政策對資本、人力、品牌效益等市場要素的外在影響逐步降低,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意見》提出打破市場保護,破除自我封閉的小市場,有利于擺脫封閉性對全國產業布局的影響,減少低水平重復建設,通過良性競爭,形成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進而提升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在國際市場上,提高我國產業環境對行業發展的引領性作用,提出更適宜于我國經濟環境的行業意見,提升我國經濟在更高水平上發展的持久力。
三、標準化對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義
3.1 標準化是市場經濟的技術支撐
推廣標準化工作有利于規范市場主體行為,有利于提升市場流通產品質量,為市場監管工作提供有力抓手,是市場監管領域法律法規的重要補充,是實現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有效工具。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要實現高標準聯通。國家提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制度完備、治理完善的高標準市場體系。要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就內生動力而言,客觀上必然要求加強標準化建設,是對市場規律實際應用的內在要求。
標準化是市場公平競爭的前提,規范政府行為,打破區域性行政限制,鼓勵企業合理競爭。就企業而言,標準化有利于降低非必要成本,專注科技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國際標準化工作還有利于我國企業保護自身利益,公平參與國際貿易,提升海外市場競爭實力。
3.2 標準化與市場體系的內在聯系
建設高標準的市場體系有利于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所需要的運行環境,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
全國統一大市場中的“統一”要求形成規范統一的制度體系,對市場準入減少非必要限制,形成清單,讓政府與企業對各自權責范圍準確清晰,提倡公平競爭。
通過大數據體系建設,將市場主體歷史行為納入社會信用制度,實施統一管理,形成市場發展軟環境,建設統一的質量標準體系,其工作著手點要立足于標準。因此,標準化工作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手段,健全、完善的標準化體系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有力支撐。
3.3 標準化促進市場主體充分競爭
標準化將各企業放在同一平臺競爭,同樣的規則,打破壁壘,充分競爭,加速行業內企業優勝劣汰。破除區域市場保護有利于公平競爭,加速市場要素的流通。
企業規模不同,資金儲備、供應鏈競爭力、品牌知名度等都存在巨大差異,這也使地方性企業不得不面對更嚴峻的生存環境,必然經歷邊破邊立的過程。一部分盈利能力差、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將退出市場,同時各行業將形成一批新的龍頭企業,他們將占據更大的市場,擁有更大的話語權,這也容易形成一家獨大的壟斷局面。
當行業內主體市場趨于飽和,市場競爭白熱化,缺乏競爭優勢的企業將逐漸從主體產品市場退出。標準化對于行業的規范,使得標準在行業內不同產品市場上劃分出更多細分領域,新興市場主體通過廣泛調研,針對消費者有明顯傾向性特征的消費領域,尋找適合自己特點的細分市場。
最新進入細分領域的企業通過技術研發、專利等方式在細分領域占據市場制高點,形成先發優勢。在新的細分領域,市場存量不大,同時大型企業參與較少,市場競爭主體較少,但市場規律與標準化的應用在原則上并不存在差異。通過標準化提升運行效率,在行業內甄選固定的消費群體,逐步滲透到該市場領域,形成品牌知名度,深耕客戶粘性,逐步發展成為行業子領域的隱形冠軍。
四、久久男女丨扣逼动态图丨男日女动态图丨亚洲男女网站丨韩国美女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丨男女啪啪永久免费观看网站丨男女一级毛片免费视频观看丨久久性视频 標準化助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4.1 縮短標準制修訂周期,豐富市場執法手段
要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對產品質量、物流運輸等各行各業提出大量標準化要求。國家豐富標準供給渠道,支持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參與國家標準制修訂工作同。
加速各級標準制修訂工作,技術委員會對上下游企業充分調研,了解行業內用戶需求、產品需求,根據產品必要性、可行性提出標準立項需求,起草標準文件;國家標準技術審評中心對征求意見階段、審查階段、標準報批階段等材料依據《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GB/T 1.1—2020)等文件予以審核,加速審核流程,縮短審核周期。
各類產品標準、方法標準的發布,為市場監督執法工作提供了判定依據;網絡基礎設施類標準以及新型科研成果轉化成標準,加強關鍵技術標準研究,為市場監管工作提供了大數據支撐,豐富了市場監管過程中的執法手段,為優化市場環境,提升監管執法效率提供幫助,有效加速了統一大市場的建立。
市場上適用公平自愿原則,但具有支配地位的企業更容易憑借其主導性降低消費者從其他渠道獲取替代產品的可能,打壓競爭對手。因此標準制定過程中需關注征求意見的廣泛性,避免因調研不充分帶來的片面性。標準立項應充分考慮技術可行性,保障標準對行業內大部分企業主體的適用性,以免技術門檻過高,不便應用而束之高閣。
4.2 標準實施促進市場高質量發展
標準化工作的任務是制定標準、組織實施標準以及對標準的制定、實施進行監督。標準化工作的重要發力點是實施,加大標準化實施效果評價力度有利于破除區域限制,推動商品和服務水平整體提升。
硬件方面完善基礎設施,軟件方面推動規則、制度標準化,兼顧不同層面市場主體的利益,實現基礎制度統一、資源要素合理流動。如基礎設施標準化大幅度提高了交通便利性。健全的交通網絡,順暢的物流體系為產品等要素在大市場內循環流動提供了基礎條件。
布局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創新商貿流通新業態,推動交通樞紐、網絡樞紐、商業樞紐一體化。加快物聯網建設,如射頻識別(RFID)技術已普遍應用與日常生產生活,實現萬物互聯。要實現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化,離不開所屬行業的標準化,建立統一的服務、管理規章制度,提高服務水平。
4.3 標準體系建設為優化市場體系賦能
推動標準體系建設,促進市場規則標準化。建立法規引用標準制度、完善檢驗檢測等活動中應用先進標準機制,強化標準實施應用”。
統一監管標準,確立統一的基礎與規范,統一市場準入,禁止地方發布國家規定范圍以外的負面清單阻礙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復雜多變,統一市場規則,明確產品入市標準,有利于厘清產品質量,減少質量問題,保護消費者權益。
市場規則標準化有利于打破地方壁壘,推動優質產品在全國范圍內流通,有助于提升產品、服務質量。高標準聯通要求加快標準體系建設。通過標準化改革,我國已形成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互為補充、協同發展的五級標準體系。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已經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的標準體系。GB/T 1、GB/T 20000、GB/T 20001、GB/T 20002、GB/T 20003和GB/T 2004共同構成基礎性國家標準體系,綜合考量了各利益相關方,程序規范、內容詳實。我國標準化工作需要多方參與,國家鼓勵不同主體參與質量體系建設,通過標準化質量監控實現全國范圍內同類產品質量標準統一。
五、結論與展望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還需要完善的法治環境,充分梳理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做到到位而不越位;梳理企業與市場的關系,激發企業家精神,激發市場創新活力。
大力推動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現代物流業、培育新業態,發展大數據產業。積極鼓勵國內企業在標準化的市場規則下,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在處理國際貿易爭端中具備一定的話語權,形成國內貿易與國際貿易雙向經濟拉動。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能在更深層面上推動中國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