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崢記一、認識應急之下的標準化人的大腦很奇怪,在面臨危險的時候,意識空間會突然變得很狹窄,會不由自主的聚焦于某一點上。比如你在遇到危險的時候,理智的決定是趕快跑。現實卻是你可能根本就邁不開腳。因為在應急之下,你的意識會聚焦于危險本身,導致全身血液匯聚大腦,本來是方便你做出決策,但會致使你邁不開腿,也使得你的思維不能兼顧全面,甚至會忽略身邊的急救工具。那應急之下的標準化呢?會不會也會讓你邁不開腿?據說和日本企業談判,他們很有技巧,總想辦法把你弄得很著急,比如把談判一直拖到吃中午飯或者下班時間,他們樂于看到對手急不可耐,打破原來的談判思路,而自己仍然氣定神閑,按部就班。激情犯罪大概也是如此,簡單的是非,會在應急之下變得模糊,最終做出錯誤的決策。理性之下和應急(激情)之下的標準化不能同一而論。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下一個簡單的錯誤仍舊會上演。二、不可避免的標準化損耗日本位于世界最活躍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頻發,人員和經濟總是面臨損失的危險。這也給日本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憂患意識。尤其是2011年“311”地震后,日本開始有針對性的對有可能發生的大規模地震,制定相應的救災方案和標準化操作規范。但是,很多專家學者在復盤應急處置的時候,發現了一個非常無奈的結論,那就是無論怎么完善標準,總是很難避免活動的折損。標準化損耗是個新名詞:假設完全按照標準化組織救援,救援結果也和預期一樣,是10分,而真正在應急救援的時候,一般都在7分或者8分,而丟失的3分或者2分,就叫做標準化損耗。那么損耗能不能完全消除?先看它產生的原因:一是接口眾多,不同單位之間存在單位與單位的接口,一個單位里面存在部門與部門之間的接口,部門內部人與人也有接口,接口范圍越小,接口數量越少,標準化的損耗越小。反之,則損耗越大。這里面,標準化信息的傳遞是全面的,既有往外傳遞,也有向內傳遞,既有并聯還有串聯,每一次的行為信息在經歷了一次傳遞,也就是路過一個接口時,就會因為不同的知識背景、層次、站位和理解產生一次小小的失真,接口多了,就會完全背離初衷。這是理論與實際的差距。二是標準化工作必須實事求是,切忌紙上談兵,拿來主義。其實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很多時候錯得離譜,甚至不如大猩猩。我們最初認為非洲的埃博拉病毒感染是按照指數增加的,其實沒有,我們犯了直線思維的毛病。我們認為印度的電梯和中國的一樣,有可以防止夾人的感應設備,其實也沒有,我們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我們認為專家在其他領域同樣睿智,其實也沒有,他們犯了單一視角的毛病。這個世界的真相,需要實事求是,但是實事求是很難的。情緒化的決策是本能,和應急決策一樣,只不過我們自以為是理性的。三、正確對待標準化中的損耗任正非說,要以職業化的流程(標準化)管理替代傳統化的部門管理。我們可以推導出第一個解決思路:減少接口,尤其是要減少串聯接口。當然也可以進行接口的拆分,本質上這也是在減少接口。麥當勞的漢堡包制作有24個節點,這樣的制作太復雜了,接口也太多,不利于大規模的復制和推廣。于是他們把流程拆分為三個:面包片的制作流程、肉的制作流程和組合的流程,每個流程8個節點。經過拆分的標準,損耗就大大的減少了。我們推導的第二個解決思路:是以標準化流程來倒推部門設置。假設一個企業從接受訂單開始,流程是這樣的:銷售部門先接受訂單,然后等財務部門收款,財務部門收款后,再通知庫管,庫管準備完成后,再通知物流,物流準備完成后,通知配送人員,最后配送人員進行交付。整個流程走下來,差不多需要10天。如果對每個環節的工作時間進行規范,限定完成時限,假設每個部門都按要求提升了25%的工作效益,那么得到的時間是8天,這已經很了不起了。但是通過提高每個環節的工作效益,只能是優化,并不是變革,因為系統運轉的內在邏輯沒有打破。這樣的效率和損耗仍然是企業的噩夢。1776年,亞當斯密把《國富論》帶給了市場,第一次的工業分工和流水線出現了,今天的部門化其實就是流水線的延伸。一個業務從一個部門到另一個部門,部門處理的事項相對集中和類似。時至今日,這套理論仍然大行其道。1998年8月,華為與IBM公司合作啟動“IT策略與規劃”項目,隨后,根據IBM公司的調查和建議,華為把生產部、計劃部、采購部、進出口部、外協合作部、認證部、倉儲部以及發貨部,進行合并,形成供應鏈管理部,業務實效提升80%以上,極大的提高了服務質量和效益。簡單總結一下,要打破傳統的職能化部門,形成上下貫通的聯調機制,且不斷加強協同演練。如何才能實事求是呢?一要重視數據,不僅僅是核心數據,關注數據比例以及趨勢,防止以偏概全和情緒化決策。二是建立標準化反應模型,并進行實驗論證,形成實驗成果。三是遵循質量管理戴明環“PDCA”模型,在“構建、運行、評價、改進”中,并不斷進行完善。
——信息來源:學習標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