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倍生
中美科技戰,2020年前后西方智庫造勢,2021年立法,同時搞美歐同盟TTC。中美技術標準之爭甚囂塵上,接著是美國的芯片補貼,還有傳統的出口管制目前拼命加碼。國內開始關注標準,也跟著著急并加快部署,美國那邊更是持續加碼,在國際標準化組織ITU、ISO等場合拼命污蔑中國,這方面公開信息不多,可能因為關鍵詞太多,也對ISO等國際組織施壓。到現在技術標準依然是熱點。不過,慢慢還是感覺出有點不對勁。
首先,美國那邊出智庫報告表示,是不是虛驚一場呢?中國在國際標準領域沒那么生猛的,美國還是占優且中國威脅美國還早著呢。美國智庫報告通過各種數據加以說明,然后基本上技術標準領域對華攻擊就不像2020年前后那么高調和步調一致了——也許他們覺得沒有必要了,因為已經達到影響政策的目的了?
個人覺得過也有可能,美國覺得有點拳頭打在棉花上了。畢竟,技術標準是技術問題,企業主導。工程師沒那么講政治,他們也不太懂出口管制,尤其不懂如何在技術標準制定討論過程中避免違反出口管制。大公司有法律專家告誡工程師出口管制風險的安排,現實中如何真的落地?律師不懂技術,工程師不會去深入研究出口管制。
2014年美歐信息安全(CC)標準討論時就有反映說,美歐技術專家和技術社區(community)里喜歡和華為工程師討論技術問題,經常是討論得不亦樂乎。盡管現在基于政治正確,美西方不會如以前那樣和中國討論技術問題,但也不會像出口管制立法和政策一樣立竿見影,因為不太好操作,也擔心中國真的被迫放棄跟隨美國并自立技術標準。
然后,反觀中國,迫切感是有的,不過在國際場合似乎也有點應對不暇。不過現在看似乎也沒那么悲觀。總體看,中國國際標準化影響力肯定與生產貿易大國地位不匹配。不過這不是最近的事情。實際上最近幾年倒是中國參與國際標準化成效進展不小,甚至是成倍增長。
當然,國際標準但從數字數量看也不好說,也得看標準質量。另外,美國除了擔心中國占領國際標準化組織外,其實不一定那么關注國際標準,美國覺得他們自己制定的標準本身就可以是國際標準,比如TCP—TP。
至于下一步會怎么樣,個人覺得不太好說,因為很多情況搞不清楚。傳言不知道怎么就冒出來了,海外的電商,賣衣服的shein,國內無人知曉但海外悶聲發財。比亞迪一下子世界第一。另外,還有很多細分領域,中國領先。普遍知道的是某某縣供應了全球的某類產品,慢慢還知道很多領域產品基本都是中國一家獨大,比如電動自行車,年產七千萬,出口六千萬。這些似乎都沒怎么關注,唯一能感知到的是“產能過剩”rhetoric——什么是產能過剩?和“不出海就出局”是什么關系?
最后的問題是,可能美國越來越講政治,西方也更團結了。即便如此,中國總會有因應,起碼企業在做。企業只是在默默做我們不知道而已。這種期望不會一點道理都沒有。
上面說的未必一定正確,算是一個思路。基于這個思路,我們可以面對美國遏制保持定力,考慮如何做好自己的事,那就是持續改革開放。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在安全與發展兩輪啟動的情況下推進改革開放。以前涉及此類問題的解決思路相對清晰,那就是側重發展。而今呢?這個需要考慮。
就標準化而言,一是現有進展與我國大國地位不匹配,得找原因。二是近年來國際標準化領域進展不錯,需研究或者認識如何保持并加快增速。如果管理體系自身就是障礙,可能需要做的是如何認識企業在管理體系是障礙的情況下,如何發揮自身能動性提升國際標準競爭力。如果確實如此,政府可以考慮更多從企業需要出發優化標準化管理。標準復審是標準制修訂階段之一。定期復審能實現標準全生命周期管理、保證標準先進適用。今日推送系統梳理了標準復審的方法和內容,結合推薦性國家標準復審案例,對常見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為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開展標準復審工作提供參考,提高標準復審工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