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質量標準爭議與共識
第一,爭議的焦點。現有的觀點分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質量標準的概念,或理解為有關質量的標準,或理解為高質量的標準,也有理解為質量和標準;二是對質量標準的范疇,或理解為實物產品(服務)質量標準,或理解為質量管理標準,也有理解為有關實物產品(服務)的質量和標準。實際上,爭議的焦點主要在于質量標準到底強調的是標準還是質量,或二者兼具。
第二,共識的核心。雖然在質量標準的概念和范疇上有分歧,但國內學者對質量標準的重要性能夠達成共識,均認為質量標準的制定和執行,對于提高產品或服務質量,增強企業競爭力,保障消費者權益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在筆者看來,質量標準不應分割,應從更寬泛的角度理解,指產品(服務)、產業、區域(國家)的質量和標準,是大質量范疇下的質量目標和標準族。
二、質量與標準的關系
第一,從微觀上看,標準決定著質量基線與高線。一方面,標準是產品質量的基礎(質量基線)。產品質量是指在商品經濟范疇,企業依據特定的標準,對產品進行規劃、設計、制造、檢測、運輸、存儲、銷售、售后服務、生態回收等全程的必要信息披露。狹義地講,它是反映產品使用功能的各種自然屬性,其中包括產品的性能、效率、可靠性等綜合指標。產品標準就是對產品上述質量特性作出明確、具體、定量的技術規定。從上述意義上說,質量與標準是密不可分的。產品標準是規范企業經營行為及指導生產的技術文件,而產品質量是由標準和執行標準的狀況決定的。標準與質量如同源與流,標準是質量的依據,質量是執行標準的結果。標準化實際上是確保質量的過程,而質量管理則可理解為貫徹標準的實踐。另一方面,標準是提高質量的保障(質量高線)。標準化水平決定產品質量。當前,我國大多數企業是以產品合格率的高低來評價質量的好壞,這是一種低標準的表現。企業生產產品,不能只滿足合格要求,更應該看重高品質高質量。也就是說,產品合格只是達到了標準規定的最低要求,合格的產品不能稱為優質產品。講質量,首先得看標準水平,標準水平決定了產品質量的等級。沒有高標準,就沒有高質量,標準是質量的保障。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反映了當今世界上較先進的標準水平,這些標準為產品質量劃定了較高的水平線。我國企業應該致力于按照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第二,從中觀上看,標準是產業鏈質量提升的關鍵。質量在產業鏈中的作用是提高產品競爭力。在市場經濟中,消費者往往會選擇質量更好、性能更優的產品。優質的產品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從而贏得更多市場份額。而在產業鏈中,從原材料的選取到生產工藝的控制,再到產品的包裝和運輸,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確保質量的穩定和可靠。只有產品質量達到或超過消費者的期望,才能贏得消費者的青睞,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面向未來,在越來越多的領域,產業競爭不再是單一技術、單一產品、單一企業的競爭,而是整個產業鏈,甚至是產業生態的競爭,為此需要創建基于產業鏈整體提升的質量競爭新模式。
從國外質量發展經驗來看,一個國家理想的產品質量結構應該呈現“菱形分布”狀態,即高端產品和中端產品構成主要部分,但同時也允許一部分低端產品存在。而我國現階段產品質量結構呈“金字塔分布”,即中低端產品構成主要部分。產品質量是產業鏈質量提升的關鍵點,實現從“金字塔分布”向“菱形分布”轉變,最重要的途徑就是提高產品質量標準。如果保證基線的標準數量大于抬高質量高線的標準數量,那么一國的產品結構就是“金字塔”結構;如果一國高線類標準較基線類標準多,符合“菱形”結構,那么其產品的質量也會呈現“菱形分布”。因此,我國要通過質量分級的產品標準,建立質量分級機制,完善優質優價機制,讓供給端基于市場機制形成產品質量“菱形”結構,實現更高水平供需平衡。
第三,從宏觀上看,標準是跨越“質量陷阱”的不二法門。所謂“質量陷阱”,筆者理解是指一個國家從低收入階段進入中高等收入階段后,質量水平長期徘徊不前甚至倒退,普遍表現為品牌價值難以持續提升或低端產品產能長期不能有序出清。縱觀世界質量強國(如德國、日本、美國等)的建設歷程可以發現,在工業化中后期陷入“質量陷阱”后,這些國家往往通過進行質量變革邁上更高的質量階梯,完成華麗轉身,并最終成功實現質量升級和轉型。質量變革或者說質量革命,拯救了日本的經濟,支撐德國走上強國之路,也推動美國實現產業復興。近年來,我國出口商品質量持續提升,逐漸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出口結構逐步改善,高質量產品出口穩步提升,中低檔質量產品出口比重下降。但目前也面臨一些問題,比如產品質量提升速度放緩,出口單位價值難有顯著提升,形成了質量發展瓶頸。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只有不斷提高標準化水平,強化質量標準管理,突破瓶頸制約,實現跨越發展。我們看到,為走出“質量陷阱”,德國建立了“法律法規—行業標準—質量認證”管理體系;日本重點推廣全面質量管理,建立質量管理標準;美國設立了“國家質量獎”,實施卓越績效評價標準;韓國則通過構建品牌標準,提升消費者認知。提高標準化水平,實現質量提升,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雙向推動。所謂自上而下,就是大力推進制定完善國家標準,同時,鼓勵制定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但是這些還遠遠不夠,還要鼓勵企業自下而上地推行標準化工作。日本制造業在這方面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推行生產制造現場基本工序標準化。生產制造現場既是基本工序標準化的制作主體,又是執行主體。生產制造基本工序標準化、模塊化,既可保證質量形成過程的便捷管理,又可保證質量不因人員變動而波動,還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出造成質量不良的環節。當前,印度、土耳其等曾落后于我國的一些國家的生產制造水平和產品質量正在不斷提升,已經逼近我國。這就要求我國必須通過標準化手段加快推進質量變革,使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繼續占據世界制造業主陣地。
三、思考與建議
一是建議加強質量標準基礎理論問題的研究。一方面,要加大國家級質量標準實驗室建設力度和支持力度,增加在標準與質量理論研究方面的投入,力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質量標準理論;另一方面,推動標準化理論創新,對原有的標準和標準化的定義及原理進行再認識、再思考,改變“標準就是實踐經驗總結”的狹隘觀念,甚至也不必機械地遵從“協商一致”的原則,要致力于推動標準化與科技創新互動發展。
二是建議設立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專項。一方面,強基礎、補短板,加快優化制造業高端化標準體系,制定產業基礎領域共性技術標準,以破解裝備制造業發展瓶頸和薄弱環節為突破口,開展核心共性技術標準研究,扭轉重要領域關鍵技術長期受制于人的局面,推動形成基于產業鏈的競爭能力;另一方面,升級一批傳統產品“紅線”“底線”標準,提高生產過程、回收處理等全生命周期安全標準。
來源:中國質量報,作者:張豪,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