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瞄準省“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數字賽道,大力發展光伏新能源、泛半導體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伴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海寧高技能人才供需矛盾逐漸顯現。“海寧現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產教融合‘合而不深’的問題,許多學生去企業實習只是完成任務,留在企業的寥寥無幾。”海寧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長沈燕明說。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今年5月,海寧市建設產業人才學院,構建企業、高校、政府、賦能機構“四方聯動”的產教融合育人新模式,與內蒙古民族大學、吉林農業科技學院等15所高校聯動,并選取6家海寧重點產業企業作為學院配套建設的實訓基地,有效促進了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
專業建在產業鏈上,課堂放在生產線上,這是海寧產業人才學院獨到之處。該學院實行“3+1”“2.5+1.5”等多種教學模式,其中前2至3年的基礎理論教學由高校負責完成;后1至1.5年的專業教學和技能實訓教學由賦能機構和企業賦學分,考核合格即可畢業并與企業簽訂就業合同。
“我在學校聽了學院招生宣傳后,覺得不管是學院培養模式還是海寧產業發展,都與我的職業規劃十分契合,所以決定報名。”來自內蒙古民族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的大四學生王亞斌說。
學院根據企業實際需求,量身定制崗位所需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大大縮短了培養周期。學院負責人吳琴敏告訴記者,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有效幫助企業解決人才培養周期過長以及優秀人才流動性大兩大難題。
“學院為企業‘量身定制’人才,我們不用再擔憂人才培育和引進問題,就有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入到創新研發上。”正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高新亮表示,作為首批實訓基地,企業也遴選經驗豐富的技能骨干當導師,提高實訓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
(來源:浙江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