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汽輪的零部件生產組裝車間
夜幕下的杭州余杭未來科技城燈火通明。
用意念操控強腦科技生產的機械臂寫毛筆字。
東方電纜高壓海底電纜服務海上風電項目。
新質生產力是什么?
商用衛星組網邁向宇宙深空,超高壓電纜潛入大洋深海;元宇宙技術打開虛擬世界大門,人工智能深度參與實體制造;重裝燃氣輪機緊抓“雙碳”機遇,微觀基因技術發現生命奧秘……連日來,我們走進浙江的一個個生產車間、實驗室,對話一位位創業者、能工巧匠,新質生產力已是如此真實、豐富而具體。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我們走訪發現,企業已經成為新質生產力最活躍的“試驗場”,在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一個個場景中,新質生產力正為浙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浙江的新質生產力從何而來,有什么特征?浙江企業怎樣抓住機遇乘勢而上?
瞄準市場所需,在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上下真功苦功
“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對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
在浙江,科技創新正驅動生產力向新的質態躍升。杭州余杭未來科技城,晚上依然燈火通明,高樓林立間,霓虹光影交織,給人一種置身電影的科幻感。走進這里的企業,就會發現元宇宙、腦機接口、未來數商等未來產業的創新圖景,已經真實展開。
在強腦科技公司,人們戴上特制的頭環,集中注意力,用意念就能遙控賽道上的電動玩具賽車,想得越“用力”,車子跑得就越快;研發出國產人工耳蝸的諾爾康神經電子公司,新產品人工視網膜可通過植入式神經芯片,讓盲人重新看見世界。
“用明天的科技鍛造后天的產業。”不少受訪的企業負責人躊躇滿志,他們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基于細分領域的一個個技術突破,充滿前景的產業賽道已經打開。
“在這里瞄準未來產業的企業不是一家兩家,而是有一群創業者在奮斗。這樣的創業生態,能互相激發出更多發明創造。”未來科技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科創企業的不斷涌現已成為技術創新的最主要力量。截至2023年底,浙江省共有高新技術企業42011家。2023年浙江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67.1%和33.3%。
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不斷深入,技術的迭代開始從量變向質變邁進,技術趕超時間窗口已開啟。浙江明確圍繞三大科創高地建設,優先發展未來網絡、元宇宙、空天信息、仿生機器人等9個創新基礎良好、成長較快的未來產業;培育發展量子信息、腦科學與類腦智能、深地深海等6個力量尚在集聚、遠期潛力巨大的未來產業。
在走訪過程中,我們驚喜地發現,一些浙江企業在顛覆性、前沿性技術上的水平,已處于國內甚至是國際領先位置。
在全球頂尖廠商競爭激烈的AR眼鏡賽道上,杭州靈伴科技公司瞄準輕量化路線,2022年自研名為“Rokid Air”的消費級眼鏡,賣了6萬臺,打破全球消費級AR眼鏡出貨紀錄;公司的新一代產品只有76克,重量不到蘋果公司同類設備的六分之一,具備空間定位和手勢操作能力,可以用來導覽、觀影、游戲、辦公。
在距地球200至2000公里低空軌道的“卡位戰”中,吉利控股集團成立衛星科技公司時空道宇,建設了中國首個具備完整配套能力的商業衛星超級工廠,不僅可實現年產衛星500顆,且生產成本較傳統衛星下降45%左右,全球組網能力可與世界頂尖水平一較高下。
在貝達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一張臨床在研創新藥項目進度表上,滿滿當當列著40余項在研創新藥項目。去年,貝達在一年間實現兩款新藥獲批上市,這是企業創立20年來頭一次,其中伏美納還成為中國首個用于治療腎細胞癌的國產1類靶向新藥。
透過這些創新型企業可以看到,越來越多“實驗室”里的樣品,正在變成生產線上的產品、市場里的商品。國內超大規模的市場,為各類新技術、新業態提供了試驗場,也為多條技術路線競爭成長提供了可能。
“廣闊的市場是新質生產力最好的孵化器和加速器。浙江企業向來對市場感覺非常敏銳,能沉淀下一批真正具備發展優勢、符合產業升級方向的技術創新,最終在市場中脫穎而出。”省發展規劃研究院副院長潘毅剛說。
可期待的是,一家家全力投入參與全球科技創新競逐的浙企,其中就有可能成長為世界級的企業。
做強產業家底,用新技術喚醒煥新傳統產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關鍵是聚焦“創新”二字做好文章,讓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對于浙江來說,傳統制造業家底厚實,仍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具有競爭優勢的重要領域。我們走訪發現,浙江的傳統制造業企業在“強筋壯骨”,掀起了技術革命的熱潮。
“年過六旬”的杭州汽輪動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里,年輕的“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正全力開展燃氣輪機制造的技術攻堅,這項技術國內尚屬空白。與傳統工業汽輪機相比,燃氣輪機排碳量更低。在“雙碳”背景下,公司主營業務將從傳統能源裝備向新能源裝備轉型,從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攻堅核心技術,打破高端裝備制造的‘卡脖子’難題。”公司黨委副書記王鋼說。
在老板電器全球烹飪藝術中心,最“值錢”的不是新款高端廚電產品,而是由4500多份專利組成的“專利浪潮”。“這是我們用真金白銀堆出來的。”公司工會主席唐根泉說,目前企業靠著不斷的技術創新,在全新的智能廚電領域跑在了前列。
寧波東方電纜則投入上億元,打造了科技感滿滿的超高壓海纜測試中心,能對產品進行耐壓、雷電沖擊等各種模擬測試。“敢投入就有回報,不斷挑戰更高電壓、更深水深、更遠距離的電纜技術。”東方電纜副總裁柯軍說,去年,企業自主研發的全球首根500kV交流三芯海底電纜成功應用于海上風電項目,實現了新突破。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過程,是對傳統產業從有到優的重塑過程。“從浙江的實踐來看,科技創新唯有和產業創新強耦合,才能將傳統產業喚醒、煥新,才能抓住新興未來產業發展機遇。”省經信廳高新技術處副處長孫體忠說。
去年,浙江從實際出發加大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力度,將現代紡織與服裝等6個重點傳統產業納入“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推動產業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通過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改造,浙江傳統產業正實現生產組織模式的變革和效率提升。
春風動力主營摩托研制,逛一下展廳,從國賓護衛車到運動賽車、全地形沙灘車,看完產品就要近一個小時。如此復雜的產品種類,如何保持高效量產?企業打造了有柔性生產線的未來工廠,通過數字化生產管理系統和相關模型智能排產,可響應特種裝備小批量、多品種的個性化定制化需求。近5年,春風動力從20億元年營收成長為年入百億元的動力裝備新貴。
離春風動力不遠,是西奧電梯7萬平方米的未來工廠,50多條生產線全部開動。從原材料開始,全程由數字制造大腦按需調度安排,每兩分鐘能出貨1臺電梯。“繼續升級,通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應用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快速占領每個城市的制高點。”公司副總裁鄭忠華說。
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換句話說就是通過更有效的配置資源實現額外增長。經信部門根據項目建設前后對比測算,企業通過智能制造建設未來工廠,生產效率平均提升57%,平均成本降低14%,產品研發周期平均縮短35%。新質生產力讓老樹發新芽,讓傳統產業發展脫胎換骨、強筋壯骨。
形成創業生態,讓制度創新、科技創新“雙輪驅動”
從杭州濱江區的科技創新園,到寧波的甬江科創中心,再到溫州的中國數安港,走訪全省各個科創孵化中心的科技創新型企業,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如今的企業負責人很少被叫“某總”,而常常以“某博士”相稱。
稱呼背后是創業人群和創業生態的變化,現在的科技創新創業者都有很強的學術背景和技術積累,他們的創業需求也在發生改變。
“我和創始人申博士一起在新加坡學生物醫學,回國后就一起創立了公司。”在濱江區萬輪科技創新園的“艾名醫學”,斯斯文文的海歸博士周軼說,公司最拿手的是“類器官”技術,能在體外培養器官組織的類似物,在臨床診斷和藥物研發上有廣闊前景。
萬輪科創園為年輕人創業留出空間,在關鍵時刻給予幫助。“我們辦了幾十年的企業,知道哪個階段最需要什么。”萬輪科創園負責人方樹強說。在“艾名醫學”創業初期,他們提供了實驗室、辦公室,最近又提供了1700多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并投資700萬元。
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更能充分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除了給錢、給物、給政策,更要給足創新的空間。這需要改革來破解束縛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溫州的中國數安港做了很前沿的探索。這里集聚了每日互動、卓健信息科技等180多家數據相關企業,數據產品交易額兩年來已達3.7億元。
數據作為新生產要素,是時下熱門的創業創新領域。為什么不占區位優勢的溫州,卻能聚集起這么多數據領域的企業?每日互動相關負責人表示,關鍵在于溫州市通過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逐步構建起一套數據交易的流通體系。比如,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開放公共數據;通過合規審核政府背書,加快數據交易流程。
“通過改革來為創新松綁,讓更多地方成為創新策源地。”潘毅剛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最初都是從點上突破、局部爆發開始的,比如英國曼徹斯特、德國魯爾、美國硅谷,都扮演了創新策源地的重要角色。
“讓創新回歸都市”,寧波海曙區的甬水橋科創中心,寄托了這座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希望。隨著大量年輕人涌入這個過去寧波人眼中的“老城區”,街區煥發了新活力。“我們這里1000多人的食堂已經坐不下了。”甬水橋科創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心提供集辦公、科研、社交、生活于一體的“一站式”智慧生態園區。
在甬水橋科創中心的身后,是寧波產業集聚度高、規模體量大、產業生態全的制造業基礎。“不只是作為產業孵化器誕生一批高科技公司,還希望助力寧波挺立在工業互聯網技術潮頭。”落戶在此的寧波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禇健說。
新質生產力“拼”的是什么
潘毅剛
有時候幾十年過去了,什么都沒有發生;有時候幾個星期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近兩年來,全球人工智能的突飛猛進,從大模型到多模態,從以幾年周期到以幾月為周期迭代,讓人驚嘆顛覆性的科技革命已來。與歷次工業革命中的蒸汽機、電力、計算機、互聯網一樣,一旦科技突破的領域涉及到通用領域,生產力將發生顛覆性重組。只是這次重組,來得更快、更猛。
春江水暖鴨先知,走在中國前列的浙江,更早觸碰到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產業變遷,意識到生產力正在發生的革命性改變,來自各行各業的一批批企業正在孕育新質生產力的主戰場拼殺,面向明天,鳳凰涅槃,迎接并擁抱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
走在新質生產力前沿的經濟主體,必將面臨三重考驗:一是能不能實現高技術引領,讓以科技創新為重點的創新在增長中起到主導作用;二是能不能高效能運行,在相同投入下效率效益較高;三是能不能高質量發展,用綠色可持續、可共享的發展形成可預期的良性循環。達到這樣的要求,絕不容易,需要擺脫對傳統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的路徑依賴,從企業側、產業側、政府側和社會側,對勞動對象、勞動資料乃至生產關系進行全面重塑。
擺在我們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條是成為推動科技產業變革本身,搶占制高點。另一條,則是擁抱科技產業變革,與變革融合,推動科技化、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傳統增長方式轉型,從原來的速度效益型、規模效益型發展方式向技術效益型、創新效益型發展轉變,持續大幅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強發展動力、提高發展效率。
新質生產力的本質是先進生產力。戰略性產業也好,未來產業也好,產業的背后是知識,是人才、科技的比拼,更是教育體系的比拼,是“如何把錢變成知識,再把知識變成錢”的體制機制比拼。在傳統經濟增長方式下,今天的投資很可能會成為明天的“過剩”。與其固守傳統增長方式的“卷”——拼要素、拼投入、拼速度、拼價格,最后把利潤效率拼的比“紙”薄,難以為繼,不如順勢而為,讓今天的科技成為明天的產業,在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上“卷”,拼技術、拼管理、拼人才、拼創新,拼出效率效益和創新溢出,加快知識實現市場化的驚人一躍,促進國際競爭力不斷躍遷。一旦“卷”出高度,發展自然會多出幾分淡定,天地也就從此廣闊。
(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