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取得重大進展。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成為一項長期任務。作為脫貧攻堅的生力軍,金融機構近年來不斷探索創新扶貧模式,打出精準扶貧“組合拳”,使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流向田間地頭。
增加金融服務可及性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長貝多廣表示,以往金融機構對農村的信貸投入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隨著信貸技術,尤其是微型信貸風控技術的提升,更多的信貸投放于農戶本身,使建檔立卡貧困戶在獲得財政補貼之外,還能獲得更多的金融服務。
上海期貨交易所衍生品部資深經理張敏認為,發揮保險優勢能夠助力鄉村振興,“為整個農業提供強有力的風險保障,是金融業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和必要措施。比如‘保險+期貨’模式,幫助解決農業發展中價格波動風險這一關鍵問題。這種新型的保險創新模式,對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金融教育“授人以漁”
防止返貧,增強“造血”功能是重要途徑。“金融扶貧不是‘一錘子買賣’。”貝多廣強調,金融扶貧不是簡單的貸款、融資,而是透過這些載體,幫助貧困人群學會正確使用金融工具,提升生產、經營和自身發展能力。金融扶貧的核心是通過啟蒙教育“授人以漁”,只救一時之急不如解一生之需。
張敏表示,金融扶貧不是大水漫灌式的方式,而是精細滴灌。金融扶貧通過發揮金融市場特有的功能和機制,來做到可持續扶貧,使農戶通過勤奮勞動獲得有保障的基本收入,激發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
數字化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
近年來,信息技術的演進,推進了金融服務模式的更迭,也提升了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對此貝多廣表示,數字技術的發展給鄉村振興帶來積極影響。一是電商從城市覆蓋到鄉村,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進城,工業品也有了下沉渠道。二是供應鏈金融興起,養殖大戶或龍頭企業通過供應鏈衍生出去,影響到千家萬戶。三是數字支付得到普及,改變了以往只能通過郵局匯款的方式。數字技術滲透到鄉村,能夠有效增加金融服務的普惠性,促進信貸服務,提升農戶生產與生活水平,是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