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競爭也可以說是爭奪顧客的競爭,顧客倒向誰,誰就成功,顧客拋棄誰,誰就失敗,因此才有“顧客才是上帝”的理論。政府有關部門也在替企業操心,以各種方式抓質量、促質效。當前情況來說效果是有的,但值得深思的問題也有,比較普遍的一個現象是產品質量經過檢驗是合格的,但到了市場卻不受顧客歡迎,缺乏競爭力,產品銷售不暢企業效益不佳。問題出在哪里呢?原因可能多方面,譬如,產品樣式不夠新穎,規格不夠齊全,價格偏高等等,但有一點是肯定的 ,那就是企業上上下下都被“合格”兩個字蒙住了眼睛,“合格”是他們抓質量的奮斗目標,最后“合格”了反而不暢銷。這就應該創根問底,到底為什么?根源在哪里?問題的根源出在產品標準上。力爭檢驗合格,提高合格率,都沒錯,錯就錯在判定是否合格的標準。產品質量符合標準,而標準卻不符合市場、不符合顧客的要求,依據這樣的標準生產的合格品,可以說毫無意義,是資源浪費。幾乎所有的企業都要用市場眼光認真審視自己的產品標準。標準的問題又出在哪呢?標準的問題出在由誰給質量下定義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以往的標準是由政府或企業來定義質量,企業生產的產品,只要符合政府定義的質量標準,就算合格品,企業就算完成了任務;市場條件下質量是由顧客定義的,不符合顧客要求的產品,不論符合什么標準顧客概不認可。這個問題的焦點就在于標準規定的質量是不是由顧客定義的,從前的標準本質上不是由顧客定義的。許多企業制定標準時可能曾經考慮過顧客要求,但不徹底,企業的定義同顧客之間有差距。差距越大產品越不受歡迎。企業的任務就是盡量縮小這個差距。這就是標準化觀念更新的實際內容。許多企業都在改革,都在按市場機制更新觀念,這里還有一個向什么方向更新的問題,是以經濟的利益為中心還是以顧客為中心,其結果是不一樣的。關注顧客,圍繞顧客需求制定計劃和標準會產生好的結果,帶來企業利益。如果只想經濟利益、企業效益,置顧客需求于不顧,最終必然失去顧客,也失去效益,許多企業實際上就是采用這樣一種戰略。只有企業真正實行以顧客為中心的戰略,才能制定出由顧客來定義質量的產品標準。企業標準化受企業經營思想的制約。經營思想不轉變,標準化也轉不過來,當然也不會受到重視。怎樣制定出由顧客來定義質量的標準,這就是標準中規定什么以及這些規定如何產生的問題。企業要通過產品贏得市場競爭,就不能僅憑自己的主觀臆想和以往的經驗,最關鍵的是要獲得顧客需求以及潛在需求的信息并把這些信息轉化為標準中的質量要求,收集的信息越準確、轉化的越正確,兩個定義之間的差距就越小。怎樣才能正確地收集信息,怎樣才能正確轉化這是制定標準的具體操作問題。這方面有許多科學的方法可供借鑒。企業把確切反映市場需求,令顧客滿意的產品標準制定出來,企業內部認真實施標準,上市的合格品就應該是暢銷品標準化運上了第一個自階,標志見符合標準的產品占領了市場,如果仍然不能占領市場,就重新審視標準定義的質量與顧客要求之間的差距。